报名热线:13338638384
一键拨号
专接本招生

自考广告学本科段 00642 传播学概论 笔记资料

  1. 简述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施拉姆被称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是历史功绩,不是从某个相关的学科出发,为传播学做出某个方面的贡献,而是集大成将他人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门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具体说,他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和夏威夷东西方间就中心建立了四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其中的许多人称为当代传播学界的佼佼者。他还出版编辑了近30部著述,约500W字,其中《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的过程和效果》至今仍是初学者的必读文献。他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的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2. 简述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各自的特点和不足

  传统学派又叫经验学派、实证学派,是起源于美国,并历来由美国学者执牛耳的研究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科学的定量研究法,重视从实验出发的微观研究,强调一切杰伦都要来源于精确的实验。缺点在于,一是过于偏重微观研究,而是过分依赖定量方法,三是维护现行体制,缺乏批判的眼光。批判学派是在60年代接起的以欧洲学者为主的研究派别。它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在于批判,换句话说,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媒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定性分析。它的缺点是滑向了另一端:过分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量、实证方法。

  3. 简述沉闷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或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4. 简述传播学间就的主要特点及其表现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有三:科学性、操作性、综合化与定量化。其表现分述如下

  (1)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

  2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

  3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

  4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

  (2)操作性具体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

  1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做出符合实际的描述

  2解释,即对研究对象和活动过程及其特点做出的解释

  3预测与控制

  (3)综合化于定量化。综合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5. 梅罗维茨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1)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做关键因素。他论断说:依据拓宽了社会情境概念分析人们的行为,就应该吧没几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考虑,因为这种媒介环境如同地点床所一样,促进了信息流通形式的产生

  (2)每种独特的想你各位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

  (3)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6.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1它需要借助特点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

  2它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

  3大众传播的信息基本上时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手中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

  4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5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6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既包括传播机构对特定受众的选择,也包括受众对于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的时间的选择。

  7.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1)接触媒介的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因素

  (2)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共事物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4)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5)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得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的程度越高。

  (6)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有一定得深度的关于公共事物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手中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8.简述英尼斯关于传播媒介对人类文明史的影响的观点

  英尼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传播媒介都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交往的形式;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组织的形态,开创了人们交往的新形式,促进新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常常转移权利中心。根据他的理论,控制传播媒介是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而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可以打破旧的垄断权。

  9.内容分析法的特点是什么

  (1)客观性。操作分析的结论仅取决于被分析的内容本身,而与分析者无关

  (2)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个分析过程的操作只采用一套前后一贯的原则和标准,二是分析材料是根据严格系统的科学抽样方法抽选出来的能够代表客体的样本

  (3)定量性。通过一系列数量统计指标,能够对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

  (4)显性内容。内容分析的直接对象仅限于可观察的表面讯息,至于隐含的深层内容则是内容分析的结果,不是内容分析的对象。

  10.简述伯洛观点的主要内容

  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座位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他还提出了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信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伯洛的这些观点,不仅再次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得失的基础上,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

  11.在网络时代,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直接出现了界限的模糊化,它们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以往的印刷传媒如报刊用的是印刷技术,店子传媒广播与电视用的是电子技术,如今出现了网络版报刊,其发行靠的是电子技术

  (2)以往印刷版报刊传递的文字信息是无声的,电子传媒传递的信息才是有声的。报纸上网后,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可以使其文字信息带上声音;网络版报刊纹章可以通过多媒体电脑读出声音来

  这两点都说明了电子传媒的特点正向印刷传媒渗透,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12.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自然科学于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的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来,传播的作用极端凸现,工业化得必然结果是传播活动的日益频繁与复杂化,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极大冲击。这种冲击终于隐去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13.什么是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

  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得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它是建立在数理统计、经验社会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基础上的一种研究方法。

  14.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广泛性,即受众人数众多,分布广泛

  (2)混杂性,即受众组成混杂,各有不同

  (3)分散性,即受众分散于各地、各行各业

  (4)隐匿性,即受众对传播者而言是隐匿的,不被传者所认识。

  15.为什么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将舆论比喻为我们社会的皮肤

  她认为,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时我们的社会皮肤:

  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

  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的

  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纺织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16.概述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

  区别之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区别之二,传播学主要采用实验室型的定量分析方法,而新闻学沿用传统人文科学的思辨型定性方法

  区别之三,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但不尽相同。

  17.简述传播的控制研究中控制的含义

  分为两层意思:

  一是指传播者对于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乃至操纵。这层概括为施控

  二是指传播者受其时代和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各种压力,从而称为某个极端的吹鼓手。这层概括为受控

  总之,所谓控制是包含着施控于受控两个方面含义的。

  18.为什么说魔弹论是错误的

  这个观点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因素,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播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19.格伯纳等对电视暴力内容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

  得出了连个结论:一是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但电视暴力内容与青少年犯罪没有必然联系;二是电视暴力内容增大了人没对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观看这种内容越多,社会不安感越强。

  20.概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根本差异表现在:一个是科学证实的,一个是哲学思辨的。

  传统学派的研究方法尽管有个案研究、内容分析、实地调查等等的差别,但共同特点是强调具体实证性的方法。

  批判学派则把实证方法视为见木不见林的雕虫小技,他们采用的是总体性方法,而这种方法必反待用哲学思辨的色彩,定性不定量。。

  21.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三种类型: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史有意图地施加影响,旨在改变信息接受者的行为;强调传播史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22.拉斯维尔5W模式对于传播研究的贡献是什么

  第一次比较科学、详细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把模式中提出的五个环节规定为传播研究的五个领域。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义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23.控制实验法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象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实验黄精的控制,以创造一个人工模拟环境;二是对研究变量的控制,以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三是对被测对象的控制。

  24.概述双重行动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该模式在把关研究中的历史地位

  由巴斯提出。认为信息流通过程中把关环节虽多,蛋是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

  而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又可分成两个阶段,即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一是新闻采集,其二是新闻加工。

  该模式对以往把关研究中的麦克内利模式作了修正,宣告了镜子理论的终结。

  25.为什么说大众传播的反馈效果总是延迟的

  大众传播的反馈之所以总是延迟的,是由于受众和传播者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受众难以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把自己的反应传递给传播者,所以他们向传播者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是事候的行为;传播者对于受众意见的处理往往是迟缓的,根据受众的意见对传播行为的调整也是迟缓的。

  论述题:

  1.结合传播实际,论述信息流量失控会造成什么危害。

  信息流量的失控包括两个方面:信息匮乏和信息超量。

  信息匮乏的危害如下:

  (1)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新闻资源

  (2)导致科学技术落后,民族处于愚昧状态

  (3)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低下

  (4)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

  信息超量的危害如下:

  (1)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恐慌不安,也会漠然置之,逐渐形成了逆反心理的冷漠感

  (2)超量信息业可以看做做是与传播目的、传播主题无关的信息干扰,即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这也是一种认为的噪音。

  (3)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2.试分析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传播学的诞生地是在美国,因为无论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还是从科学认识的水准上看,美国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下列具体分析:

  虽然,作为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最早并非出现在美国,但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后起之秀,迅速地追赶并超过的先行者。伴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巨大成功。至19世纪中,美国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大众化报纸。20世纪后,又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二战以后,美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拥有了一批全球知名的媒介。从政治角度来看,报纸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大选或战争期间,报纸在美国的政治机制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经济角度看,媒介一方面以大量的经济信息的传播,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从社会角度看,媒介给大众带来的利于弊,都得到了充分的显露。于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急迫而重大的课题。

  另一方面,在19世纪末之20世纪中的美国,有着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 相对自由的科研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二战期间,大批欧洲的只是精英流亡美国,也为美国科学研究的繁荣局面做出了贡献。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积累,在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科学之硕果,其中的许多成果,如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符号学、语义学、新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和传播有天然的联系,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在这种多学科背景下诞生的传播学,还因此具有了边缘性的鲜明特色。

  3.论述网络传播给大众传播理论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信息高科技处了对传播实践造成巨大冲击外,对传播理论也有很大影响,出现了传统传播理论中的一些基本界限的模糊化。下面分别述之:

  (1)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界限的模糊化。这种情况将改变这些传播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竞争方式。

  (2)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在心机留用形式方面界限的模糊化。

  (3)与上述界限模糊化相关联的是,大众传播中传统的职业传播者与受众成员的角色分配及传统的信息把关方式。

  4.论述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

  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和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等。

  (1)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可以及时发出自然灾害或者战争威胁等各种警告;可以促成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的流通;可以巩固社会规范,通过形成舆论,加强对社会成员的管理。社会协调功能能够激励和动员群众对当前时间,提出政策,抵御有碍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造成过度刺激,进行议程设置。文化传递功能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娱乐功能能够为人们紧张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报偿,松弛和减轻心理压力。重申和会准则功能能够重申社会会的准则,督促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准则行事,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

  从消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在某些时候可能导致人们的不满,引起恐慌和不安。社会协调功能也会妨碍社会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文化传递功能会进一步扩大大众社会。娱乐功能能够转移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限制他们的社会性活动,使他们在娱乐中渐渐麻醉和失去自我。

  (2)传播对于文化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能共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社会协调功能有利于坚持本国或本土文化的统一,防止外来文化的入侵。文本化传递功能能够促进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娱乐功能为大家提供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从消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会压抑本土文化的成长,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社会协调功能会影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文化传递功能会造成文化传播内容雷同,视觉与听觉形象单调重复,缺乏新意。娱乐功能的过分发昏不利于公众鉴赏力合审美情趣的提高

  5.在关于媒介普及与社会文化水平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上,试述知识沟理论与一般观念的不同之处

  按照人们的一般观念,传播媒介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社会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而知识沟理论则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6.试从传播技巧的角度阐述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的具体内容。

  传播技巧是指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果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与方法。传播技巧主要包括内容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三种方法。具体有以下五种研究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5)警钟效果

  7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为什么要正确控制信息流量?为了正确控制社会信息流量,需要采取哪些对策?

  人类传播活动是和人类社会共生共存的。任何社会都需要有足够的信息流量,才能维持其机制的运转,促进社会的发展。

  如果信息量过低,即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当然,信息超量,即信息流量超过了社会需求,超过了受众的接受能力,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如何控制信息流量,防止出现信息低量或者超量,需要作多方面努力。首先是要研究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这里包括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等等;其次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反馈机制去及时调节。

  8.认知不和谐理论(即认识连贯论)是怎样解释受众的选择性因素的?这种解释能否成立。

  按照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观点,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帮助他们避免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信息的影响,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机制。具体说,人们会选择性注意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一致的信息,回避接受与自己固有观念不一致的信息。如果不能回避,则用选择性理解做出有利于自己固有观念的解释,以减少对自己固有观念的冲击。此外,还可以通过选择性记忆来忘记那些已经接受的与自己固有观念不一致的信息,以防止自己心里失衡。认知不和谐理论对受众选择性因素的解释是有争议的,有些实证支持这种解释,有些实证不支持这种解释。

  9.为什么拉扎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史最有力的一种社会麻醉品

  大众传播媒介给人们带来的讯息、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人们花费很多时间接受这些信息,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了社会,而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这种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满足,使人们从积极地参与时间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从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10.概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理论的价值与局限作一评价。

  麦克卢汉是加拿大传播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起发表了《媒介即讯息》等著作,提出了新的媒介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有冷媒介与热媒介之分,以及地球村等。

  麦克卢汉的理论其实人们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探索其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提供了另一种研究媒介的方法,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的特点和作用的兴趣。

  但麦克卢汉的理论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无视内容的意义,这就走向了极端。另外,他对一些基本概念也未作出研究的科学界界定,常有故作惊人之笔,以至于影响了科学性、一直性。

  绪 论

  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

  (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

  (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4、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

  5、 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内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

  (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

  (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应。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传播

  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第二节 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

  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

  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

  (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范围。(指抽象能力)

  共同性:指说性

  3、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

  第三节 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

  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范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

  第五节 传播的类型:

  A、 亚里斯多德模式 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

  B、拉斯韦尔模式 以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为假室前提,忽略了反馈及动机的分析。

  C、 香农一韦弗模式 传播数学理论,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单向过程比作人的传播过程,十分机械,忽视了内容,效果、情况,人的功能性,强调了噪音。

  德福勒模式:开始注意反馈的存在,直线性循环性、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与直线性模式决裂,适合人际传播的描述。

  D、丹斯模式:强调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利于描述传播的连续性。

  E、 纽科姆 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作传播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向模式: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F、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传播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是无目的。

  G、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H、 赖利夫妇社会学模式

  第五节 传播的种类

  A.内在传播(个体传播、亲身传播):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制约着内在传播,其它还有想象力、记忆力。

  B.人际传播(广义):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人对人,面对面的传播

  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最具说服力,特点:直接性,获得的反馈机会多、规模小、范围易控制。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情感因素、个体差别(客观差异性别、年龄,主观差异心理、气质、兴趣爱好)、时空因素。

  C.组织传播:一定组织内的成员与成员,组织与次组织,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又叫群体内传播)组织形成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

  特点:很强的组织性、联系着管理科学和公共关系。

  形式:会谈、会议、文件。

  D.公众传播:个体对群众的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演讲是最普遍的形式:

  效果流程:吸引注意、保持兴趣、加强印象、建立信仰、指挥行动。

  受众类型:流动性、相对稳定、选择性、协同性、组织性。

  E.大众传播:利用传播媒介对大众进行的传播(社会大众的传播)

  特点:1、有专门传播媒介(机构) 2、受众多无组织性

  3、反馈不易获得 4、速度快、时效性强、规模大。

  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宣传功能。(政治角度)

  传播的方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非语言传播。

  传播技巧:

  要求:1、目的隐蔽2、诚实可信3、指向明确4、内容真实5、手法灵活

  技巧:美化、丑化、印证、认同、详略

  第二章 传播者分析

  1、 传播者:传播活动第一要素,最活跃要素,主要指人员或机构。

  2、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决定权:

  (1)决定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筛选

  (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制作和传递;

  (3)对整个传播进程进行控制和制约。

  3、 传播者的地位和任务(卢因理论)

  (1)搜集信息(2)加工制作(3)筛选、取舍(4)控制(5)收集、处理反馈

  4、 传播者的素质

  1)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 2)专业知识 3)新闻敏感性 4)政治敏感性 5)勇于献身的精神

  5、 传播者的社会责任:(1)国家、民族利益致上(2)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6、 报刊的四种理论四种传播制度理论。

  第三章 信 息

  第一节 信息的定义

  本书采用香农的定义。什么是信息:(香农语)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小或降低不确定的任何事物 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客观存在物。

  第二节 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概念:了解信息的几种分类

  从哲学角度:客观信息、主观信息

  哲学的认识为标准: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

  从传播学来看,有以下几种分类:

  信息的表现形式:语言、符号、图像

  信息的内容: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

  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第三节 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

  1、信息流量过低或过高会造成的后果与解决之道

  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后果是:

  ⑴信息量过低:

  ①信息的匮缺,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②信息匮缺,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

  ③信息匮缺,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

  ④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

  ⑵信息量过高:

  ①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不安,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和冷漠感。

  ②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

  ③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掏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对策:

  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①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的多种需求。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③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也有影响。

  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当信息低量时,实行正反馈。

  2、 信息革命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3、 ①就大众传播领域,传播新技术出现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以至个人化局面。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正逐步转向点对点双向传播,即把受众细分化和向特定受众提供内容非常专门化的特定服务。

  ②传播新技术促进社会信息的加快流通和信息量急剧增长,对整个社会带来很大好处。以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社会,将出现三种转换形态:

  三大传统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三大新兴工业(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

  以满足物质需求为主的第一、第二产业—→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主的第三、第四产业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占优势—→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占优势

  第四节 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叫编码。

  译码:把通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

  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第五节 信息源与信息量

  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

  第六节 新闻与信息

  一、(1)新闻是公开的有些信息是不能公开的如机密情报

  (2)确定了的事实不是信息,但可以是新闻

  (3)传播途径不一样

  (4)信息专业性强

  二、具体说,信息和新闻关系表现为

  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而又具备其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息。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

  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信息的概念非常大。

  三、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主要特点有:

  ①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②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

  ③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大传播的信息。

  ④新闻有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从信息理论来看,新闻是一种信息,那么:

  ①新闻中的信息量是可以度量的。

  ②控制论提出了信息反馈这一重要原理,即信息的流动多半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③新闻的提取、制作和传递,和其他信息一样,需要物质和能量,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和载体才能进行传播。

  第四章 传播媒介

  第一节 媒介发展历程

  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

  发展趋势:A、网络化、B、有线非大众化、C、高度商业化。

  蔡伦 东汉 造纸

  毕升 宋 活版印刷

  戈登堡 德国(15世纪中叶)印刷机1956年前后意大利******《公报》最早现代意义的报纸。;1827年美国第一架动力印刷厂,大量印刷。;1846年呼式轮转印刷机。;银板法照相术—-真正意义的报纸。;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广告出现。

  电子媒介发展史:

  无线电的有声传播,标志着无线电进入大众传播领域

  爱迪生和托马斯·阿麦特研究的放映系统—维太放映机。

  底特律8MK电台有关该州初选的新闻,是最早的广播新闻。匹兹堡KDKA电台世界第一家正式电台。

  第二节 大众传播旧媒介的特点 (广播、电影、电视)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发射台。

  印刷媒介特点(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体(广播、电影、电视)称为旧媒介,有线电视、电脑报刊、网络电视、卫星电视,称为新媒介。

  印刷媒介特点:

  (1)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

  (2)可重复阅读

  (3)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

  (4)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5)能形成一定的权威。

  电影特点:

  (1)视觉性和逼真性。

  广播特点:

  (1)速度快、时效性强;(2)声情并茂;(3)群众基础。

  电视的特点:

  (1)视听兼备;(2)真实性和现场;(3)参与感节目主持人。

  电子媒介总的特点:速度快、时效性强;很强现场感,亲切感人。

  新媒介特点:(1)依赖高科技;(2)受众的主导性、自主性强;(3)网络化;(4)速度更快。

  第五节 媒介与大众文化关系

  (1)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得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大众传媒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复制、传播不是被动、消极的;

  (3)大众文化影响着大众传媒的内容和形式。

  (本节要求观摩一下两部专题片《流行乐坛》、《法国新浪潮电影》)

  第六节 主要的媒介理论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批判

  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的。

  1、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他这个观点,与英尼斯关于传播和文化史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英尼斯观点是:对边远地区原材料的开发利用以及帝国权力的扩张,都与有效的传播系统分不开。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他借用了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点。他提出感觉的平衡概念,提出:对于不同传播技术的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影响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的发展有关。他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他提出,新的电子媒介延伸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整个世界成了地球村。

  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他把前者称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

  3、冷媒介与热媒介之分

  麦克卢汉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理论启示我们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探索其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但他们的理论都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从而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他们的理论无视内容的重要意义。麦克卢汉的著述对一些基本概念未作严格的科学界限划分。

  二、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英尼斯媒介的理论的关系及发展。

  ①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的。事实上,真正首先开拓传播学中这一研究领域的,是他的老师罗德·英尼斯。

  ②《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这个观点与英尼斯关于传播和文化史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英尼斯的理论认为,控制传播媒介是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而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可以打破旧的垄断权。

  ③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麦克卢汉借用了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点。他提出感觉的平衡概念,提出:对于不同传播技术的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影响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④英尼斯的研究方法偏重归纳,麦克卢汉是拼盘式表述方式。

  二、英尼斯偏向时间、偏向空间

  偏向时间的媒介: 有利于保存文化遗

  偏向空间的媒介: 有利于帝国的扩张

  三、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1、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2、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同上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包括理论及评价)要点:

  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的情境重叠时,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③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由于电子传播媒介代码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的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不同阶层的受从群对信息更大程度的分离,从而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他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

  梅罗维茨理论认为,谁被包括进某一情境,谁被排斥外,这是规定情境形式及与此适应的行为形式的界限之关键因素。根据这一观点来,受众的类型、人数多少和特征实际上影响着传播方式。因此,在通过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应根据受众群的分离和结合形式设计媒介讯息。

  在承认受众重要性同时,梅罗维茨理论也未低估媒介的力量。受众成员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对媒介的使用方式。他们的选择,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媒介正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

  梅罗维茨理论的缺陷: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联系,无视社会意图对媒介管理、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梅罗维茨理论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

  第五章 受 众

  1、概念及要点:

  受众是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者,是传播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传播者积极主动的接近者和反馈者。

  特点:(1)人数众多;(2)广泛样、复杂性;(3)分散性、无组织性;

  (4)不固定、不确定;(5)隐匿

  教材中,参予性、积极性

  2、受众理论:

  德福勒归纳为四种:(1)个人差异论:大纲中心理差异;

  (2)社会类别论:个人差异论的放大和扩展;

  (3)社会关系论:组织、宗教、团体;

  (4)文化规范论:与媒介即讯息论有关。

  3、受众接受传播内容的动机(参见大纲)

  4、反馈:受众对传播信息的一种反应,这一反应传回传播者以供参考。

  具有延迟性、间接性、零散性和累积性。

  5、受众调查:

  (1)、受众来函、来电进行简单调查获得反馈的最好方式;

  (2) 综合调查;

  (3)、专题调查:当面询问、电话、日记、机械;

  (4)、民意测验:对人民群众的见解和态度进行调查。

  第六章 传播效果

  1、 传播效果理论:

  (1)枪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

  (2)有限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3)适度效果论:创新扩教论、使用满足论、议程设置论,文化规范论、创扩: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

  (4)强大效果论:伊丽莎白、内尔《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效果。沉默的螺旋

  2、 影响传播效果的外部因素:

  (1)先验观念: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和形成的主观观点

  (2)团体规范、组织关系;

  (3)受众个人差异;

  (4)社会类型;

  3、 影响传播效果的内在因素:

  (1)传播的信息来源;

  (2)传播的媒介;

  (3)传播的态度、方式、技巧;

  (4)传播的内容。

  4、 传播的社会影响:

  正面:认识功能、教育、宣传功能、娱乐功能。

  反面:社会问题、社会风尚、儿童问题、鉴赏力下降。

  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传播与现代化:

  1、讲解三代范式:

  A、早期的现代化理论

  罗杰斯:现代化的定义

  勒纳:倍加器加速器

  施拉姆:推动者 ;

  B、拉美学者的世界新体系理论

  弗兰克等的依附理论

  C、国际新秩序理论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口号的提出

  2、 早期研究的得失:(参见教材回顾与审视)

  3、 媒介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教材第33页告知、决策、教育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学习说明:本章开始进入到传播过程5W的研究,社会控制属于对传播者的研究。本章在5W的研究中属于相对次要的部分,主要内容也比较简单。重点掌握"把关人"概念的发展和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关于传播社会控制的论述。

  第一节 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一、媒介的双重角色及控制研究的三方面主要内容

  媒介的双重角色: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①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②分析传播者的受近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③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

  第二节 把关与把关人

  一、概念:

  1、把关人(守门人):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住处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2、双重行动模式: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把关人概念及理论的演变及各个理论的不足之处

  3、把关: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

  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公式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

  他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人们容易产生这种错觉,那就是把关人对信息的传播可以为所欲为。

  怀特的把关研究为以后的同类研究打开了门路。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它是对怀特单一化的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发展。这一模式上的C1、C2、C3、C4、C5、C6等都是把关人。把关人对经过他们的大量信息一层一层地加以筛选,然后分别发出S1、S2、S3、S4、S5、S6等互不相同的信息。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在理论上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这是它的长处所在。但它也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它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起来。人们看不出哪道关口最关键、最重要。于是,便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对此作出修正。

  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的所谓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正如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的发展一样。在巴斯看来,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

  他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上阶段、两个步骤。其中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不是有闻必录的,他会进行取舍和加工。

  传播媒介中的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编辑)比第一阶段的把关活动(采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经过新闻媒介的双重把关之后,一幅人为的现实图景便呈现在受众眼前,而这幅图景同世界的本真面貌不完全一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考本科、空乘、留学,官方咨询报名微信:nhzkzs ,报名热线:13813991986。南航本部脱产学习,生活,就业与统招生资源共享,现有全日制自考本科在校生6000多人,招生规模全省第一!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在线报名